English

总编辑的理念

2001-01-04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作为一个总编辑,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理念?实言之,我生性愚钝,占位许久都没有想清楚。蓦地一阵幕鼓晨钟敲过,新世纪款步而来,随着“清点”的潮流,“老话儿”又上心头。

出版是一个文化产业,它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,尤其是在社会发生重大转型的时期,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像上世纪初商务印书馆的创立与发展,就对当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。孙中山曾经称赞他们的工作是新文化运动的“首倡者”,带来了思想界空前的大变动。胡适更是不无偏激地说:“得着一个商务印书馆,比得什么学校更重要。”显然,与其他产业比较,出版确实有它独到的社会影响力。而这种影响力不单是产生于出版,更产生于操持他的出版人以及此人的出版理念。张元济以“出版救国”的理念,发展商务印书馆,藉以实现他“无良无贱,无智无愚,无长无少,无城无乡”的理想构建。其立意之精当、高远,正是商务百年不衰的基础。商务的百年流芳,深深得益于张元济等人的理念构建,所以说,“理念”是出版产业的生命线。

作为一个总编辑,如何完成你的理念建设?这里大概有两层含义:一,这个理念必须是你的,这里的“你”强调的是个性而非个人:无个性的出版是平庸的,而个人的出版是昏庸的。因此,这个理念又是社会的,它以人格的震撼力和文化的生命力,表征着一个“老总”的胸襟和情怀。二,这个理念必须有一个“人才结构”的烘托,人才又有台前与台后之分。像当年的生活书店,台前有邹韬奋,台后有许伯昕、胡愈之;海外的牛津等出版产业也有类似的建制。后台人物的“高低”,往往极大地影响着台前表演者的理念和品位,这大概是出版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人才模式,也是出版产业的个性特征所在,更是出版与学术界之间的杂与专、商人与学人、市场与文化等不同平台的边缘对接的“结点”所在。

作为一个出版人,我之所以如此“引经据典”地空谈理念,是源于一种危机感。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步步逼近,出版的“计划性思维”终将结束,相关的省域配置、局处级待遇、只生不灭、行业保护等概念,也将在出版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渐渐淡去。当出版不再是权力、书号不再是金钱的时候,我们不该认真品味一下前辈们的理念和经验吗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